2006 年左右,還在讀幼兒園的小安德森,在車上聽到〈蘭花草〉唱" 朝朝頻顧惜,夜夜......",突然問:「爺爺為什麼不想我?」

 

蘭花草銀 霞1979

以下文字轉貼自:
https://www.fountmedia.io/article/67131

流傳超過40年,揭開民歌〈蘭花草〉的「前世今生」

 〈蘭花草〉這首歌曲從 70 年代末期民歌盛行的時候,就已經唱遍了華人社會的大街小巷,輕鬆的旋律、好記的歌詞,讓這首歌就算過了 40 年後的今天,很多人都還是哼唱得出來,而且最近因為大陸的歌唱實境節目翻唱又紅了一波;探究起這首歌一路發展而來的「前世今生」,還真有著不少故事。

從胡適的新詩變成歌詞

 現在搜尋〈蘭花草〉這首歌的作詞者,會出現的名字是「胡適」,正是那位提倡新文化運動、自由主義,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的人物,只不過胡適在 1962 年就過世了,當然不可能幫一首 70 年代的民歌作詞。〈蘭花草〉歌詞的「前世」其實是胡適的一首新詩〈希望〉。

 1920 年,胡適出版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《 嘗試集 》,之後再版時增刪了幾首詩,創作於 1921 年的〈希望〉就出現在增訂版中。那年夏天胡適的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,他帶回家後精心照料,可是一直到秋天都沒有開出花來,於是他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小詩。( 老安註1)原版的詩是這樣寫的:

  我從山中來,帶得蘭花草,
  種在小園中,希望花開早。

  一日望三回,望得花時過;
  急壞看花人,苞也無一個。

  眼見秋天到,移花供在家。
  明年春風回,祝汝滿盆花!


 70 年代,台灣的救國團活動裡開始出現〈蘭花草〉這首歌,被年輕人和小朋友在學校傳唱,但是就如同救國團活動的眾多歌曲一樣,在沒有著作權觀念的那個年代,作詞作曲者是誰沒人知道也不介意,這時候〈蘭花草〉的歌詞已經與胡適的新詩有些出入:

  我從山中來,帶著蘭花草,
  種在小園中,希望花開早。

  一日看三回,看得花時過,
  蘭花卻依然,苞也無一個。

  轉眼秋天到,移蘭入暖房,
  朝朝頻顧惜,夜夜不相忘。

  
期待春花開,能將宿願償,
  滿庭花簇簇,添得許多香。


 1979 年歌手銀霞和包美聖不約而同的灌錄發行了這首歌,分別由海山唱片和新格唱片發行,為了釐清創作者的版權登記問題,這時候大家才知道之前被胡亂寫著「佚名」的作詞者其實是胡適,而作曲者掛名的是陳賢德和張弼這對甥舅。原來張弼在小學五年級時就創作了這首曲子,把胡適的詩改編填進曲中成了〈蘭花草〉,而他的舅舅陳賢德當時在救國團工作,就把這首歌介紹到救國團的活動中演唱。

 銀霞和包美聖兩位歌手當時的正面對決由銀霞佔了上風,此後在台灣,大家對這首歌的印象都認定銀霞是原唱。不過在海外卻是另一番局面,幾乎同時間,台灣的流行天王劉文正也錄唱了《 蘭花草 》專輯,收錄〈讓我們看雲去〉、〈蘭花草〉、〈雨中即景〉等民歌,專輯在香港發行獲得香港電台龍虎榜冠軍,在星馬地區更創下有史以來最高銷量,所以對香港星馬地區的歌迷來說,〈蘭花草〉的原唱是劉文正而不是銀霞。這種令人混淆一首歌有多人演唱版本,分不清原唱是誰的情形,在版權法規還很混亂的時候是非常普遍的。

〈蘭花草〉隨時間出現各種新版本

 〈蘭花草〉「今生」的身世已定,後續卻還有多種「變形」。2003 年,葉倩文翻唱了這首歌,詞曲的本體都沒更改,編曲卻加上了民族風的樂器、吟唱,還把因為新寶島康樂隊的〈歡聚歌〉片段而帶紅的卑南族古調〈除草歌〉,與〈蘭花草〉穿插演唱,兩種曲調搭不搭見仁見智,倒是讓〈蘭花草〉在 21 世紀有了新風貌。台灣饒舌歌手蛋堡 2009 年的歌曲〈鄉愁〉,乍聽詞曲與〈蘭花草〉完全無關,但再仔細聽聽那重複出現的背景音樂片段,正是取樣自原版〈蘭花草〉的間奏音樂再加以變調。 ( 老安註2)

 〈蘭花草〉近幾年在中國的歌唱實境節目中出現過許多次,2016 年江蘇衛視的電音競賽節目《蓋世英雄》中,李斯丹妮和艾菲就是以葉倩文的版本出發,詞曲未改,加上了電音元素和饒舌的段落。

 2020 年 5 月,曾在《 中國有嘻哈 》奪下總冠軍的饒舌歌手 GAI 周延,在《 我是唱作人2 》節目中也唱了〈蘭花草〉,不過這個版本只留了「皮(曲)」而把「骨(詞)」整個換掉了,除了唱詞變成新創、跟原來詞意完全不同的「我從山中來,帶得蘭花草,家中無福貴,口袋無財寶。寒風終刺骨,勤為好仕途,博得明月出,蘭花換錦服。」之外,還另外加上了新作曲和饒舌的段落。

 2020 年 6 月,標榜由 30 歲以上已出道多年的女藝人參賽的實境節目《 乘風破浪的姐姐 》中,寧靜、袁詠琳、阿朵三位也出了一個新版本的〈蘭花草〉。為了表現她們所強調的成熟女性要有獨立自主的女性力量,她們用重拍搖滾的節奏,先唱了一遍原版的歌詞之後,第二遍則是新創的「我朝山中去,帶得蘭花草。山間風雨大,懸崖亦開花。不願居暖房,迎風曬月光。我慕天地廣,花語意鏗鏘。」並且加上了一段強勁的饒舌歌詞,至此,〈蘭花草〉的風貌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。

 胡適在 100 年前寫下這首新詩時,絕對沒想到可以這麼大範圍地流傳這麼久;40 多年前的那位小學生張弼,也一定沒料到這首歌之後可以演變出這麼多種的樣貌。不過這正是流行音樂的力量和魅力所在,可以影響一代的人,還可以與時俱進的變化,影響到更多代的人。

老安註1

 以下文字資料來自百度百科:
 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8%98%AD%E8%8A%B1%E8%8D%89/2656925
 人物、時間和上文內容略有出入,在此列出供參考:

 1921 年夏天,胡適前往北京西山探訪友人,熊希齡夫婦贈予他一盆蘭花草。他滿心歡喜地將這份禮物帶回家中並悉心照料,然而直至秋季,蘭花仍未綻放。有感於此,他於 1921 年 10 月 4 日創作了名為〈希望〉的小詩,該詩收錄於 1922 年 10 月出版的《嘗試集》增訂四版中。


老安註2

 張雨生在 1994 年的《 卡拉OK.Live.台北.我 》專輯的最後一首歌〈再見蘭花草〉也引用了〈蘭花草〉的片段。

 

包美聖的版本歌詞又有些許不同:

我從山中來,帶著蘭花草,
種在小園中,希望花開早。

一日看三回,看得花時過,
卻依然,苞也無一個。

眼見秋天到,移蘭入暖房,
朝朝頻顧惜,夜夜不
忘。

但願花開早,能將宿願償,
滿庭花簇簇,
得許多香。